這裡 35

Shauba
Sep 6, 2021

--

脫軌

種種原因來到阿姆斯特丹參加這個首屆舉辦的藝術書展,主辦方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空間),前身是報紙印刷廠,算是在市區極少數的中型場地(介於美術館與單戶藝廊之間)。老屋翻新整理得很完整、設計識別系統也很大方雅致,參加書展的單位大多是荷蘭當地的藝術出版社或西歐城市裡的展覽空間(幾乎都是非營利組織、還沒遇到商業藝廊)自己做的出版品。因此碰不太到在其他書展裡比較常見到面的出版社,但偶而看到近乎十年前遇過的熟面孔還是會感動。或許是因為超收、或許是因為首次舉辦的經驗不足,我與其餘十間的出版單位被放在一個出入口都滿隱蔽的展間裡,和主要大廳與主展場有一小段距離。隨著阿姆斯特丹藝術週晚間開幕,書展會場裡人聲鼎沸,但我們的展間冷靜到我與我的小夥伴們(一位從巴黎來、一位從曼徹斯特而另一位從鹿特丹)忙著互相分享零食、曬貓以及檢討歐洲文化政策,想當然爾營業額也不用提了。已經沒有八年前開始在歐洲東奔西跑參加書展的興奮與激動,一方面可能年歲增長,一方面可能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覺得我沒有一塊位置可以站好,台灣依舊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但這幾年間我脆弱的人文常識仍算有一咪咪的長進),我依舊要在這個模糊的概念底下試圖以台灣這個國家的公民去與其他國家的公民對話與交流。倒不是什麼自我矮化或是自卑,反該說是焦慮,以前常開玩笑說要再給台灣500年(的時間去調適與成長),現在真的一刻都不想等了。書展的小夥伴們自行挪動桌子讓出一條通道好方便大家進出便稱說我們完成了革命性的一舉,我朋友們能不能結婚的基本人權卻要被全民智力測驗審查,兩番情景相比我只有心酸。講這麼多我其實還是不知道那種種原因是什麼,也可能我在一個相對模糊的領域裡自行摸索,需要踏查已經發展成熟的環境下他們的產出成品,也可能因為在後方無援的情況下,我需要在另外一種形式的同溫層裡取取暖。總之,可能想搞清楚藝術出版到底是什麼,或者如果放在台灣這個概念底下,需要做的東西是什麼。我學識真的淺薄,如果針對台灣有哪些線索可以讓我自己去做功課的,也求大家給一點提示或指引了⋯⋯

好,真的寫得很脫軌,大概就是我最近心境的起承轉合了。

2018.11.24

--

--